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人类的走向和婚姻取向问题/杨靖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5:13:00  浏览:80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类的走向和婚姻取向问题

杨靖


  国家意识的直接祸害是什么?看看《大国崛起》吧,不管是电视片还是那本书。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的突出特点就是在矛盾与纷争中前进。其实学历史的不需要上下五千年那么累,随便截取一年,就完全可以掌握人类世界的所有规则。就像《万历十五年》,你能说它所反映的问题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所有问题?

  一切的纷争起源于个体的拒绝和团体的隔绝。

  比如个人,经常会与别人吵架,但反过来要打自己一个巴掌是下不去手的。再打到家庭,通常都是一致对外的,两兄弟虽然在家里因为上面第一层所讲的那样打的不可开交,但是一旦有外侮入侵,绝对会是兄弟联手,其利断金的;同理再大到民族,国家,宗教。那一次战争不是打着为我为我们的尊严而战的旗号?因此,在人类之后的发展史上,如果说吸取了教训的话,那么发展的趋势将是团体意识的消灭,最终将成为地球一家人,没有民族、种族、国家和宗教差异的划分。不妨就将将来人类社会是一家的预测放到今天来看,我想在美苏研制出原子弹和卫星之后,世界其他国家根本没有重复开发的必要?而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鲜还在为人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能操纵自如的通信卫星发射上闹得不可开交。也正是为了这么一件重复性工作,虽然事实上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多余而且浪费,日本人还是架起高射炮要准备拦截,美国的黑人总统奥巴马甚而至于前后两次发言都不一致,第一次称“卫星”为“导弹”,不久却又改叫“卫星”。不妨大家都从古老而惹是生非的国家论中跳出来,果真如此,我想人类不至于还是现在这样纷纷扰扰的过日子吧。

  再说婚姻。婚姻跟人类的走向有何关系呢?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如果世界人民都不选择结婚,如果人类还要生存,如果人类认为克隆依旧是一件不光彩的道德败坏的创造,那么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人,都将被称作私生子,当然大家都不介意的话,也可以都选择单身。毕竟生育功能并不因为婚姻与否而发生蜕变。

  我认为理想的一种婚姻方式是自由混配制。即一人可以同时拥有一个以上的配偶。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很流行,到近代伴随女权运动兴起和发展,最终演化为一夫一妻制,好像这样才能最好的显示男女的平等。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在地球的某些角落里实行的却是一妻多夫制。

  现代流行的一夫一妻制的优势正如上面所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形式意义上标示了男女的平等,此外还有便于人伦关系的确认和社会的管理等。而传统的一夫多妻制之所以被女性深恶痛绝,根源还在于大多数女性没有被解放,当然如武则天、慈溪太后之流不具有代表性,人家想要几个男的服侍是另一回事。

  结合上面所谈到得人类将来的明智发展路径即世界一家人的趋势,自由婚配制是必然的选择。事实上,婚姻的存在只在伦理学上有最充分的意义。社会学者完全可以不在乎它,直接称之为团体就是了。法律人当然更不在乎这个,除非只在眼下的窠臼里思考婚姻问题。甚至我们的可以预想将来不存在婚姻,而只是男女直接的自由结合,当然我不是说允许乱伦,那样的话人类又回到了原始社会了。

  自由婚配制的优势在于他将不特定的社会个体连接到一起,将一夫一妻制下的单线联系改革为网状格局,有点类似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说的“差序格局”。那样将以个人为核心,婚姻关系成网状辐射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子到水里引起的一圈圈波澜,而每一张往里面的人有可能牵涉到另一张网,成为另一张往里面的结点,即多张网相互交错,依次拓展开来,则将传统的种族、民族和国家概念彻底的排除掉了,不同的网的相互交错连接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关系网络的稳定,不至于像一夫一妻制下一个结点的失去就意味着整条连接的彻底断裂。

  当然自由婚配制的最大挑战是伦理观念的束缚。这不是一时三刻就能说明白的问题。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杨靖

注:本文原发表于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iyoungkings),读者可到该网页留言。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投诉处理办法( 暂行)的通知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投诉处理办法( 暂行)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 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投诉处理办法》( 暂行)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十二月二日

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投诉处理办法( 暂行)
为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规范政府信息公 开行为,及时处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有关投诉,依据《 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 市人民政府第 156 号令)和《 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制度( 试行)》( 武政办〔2004〕170 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 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及时受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投诉,并进行处理。
二、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投诉的基本情况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投诉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投诉内容。
三、联席会议办公室受理投诉后,应及时以投诉处理单(式样附后)形式转送有关单位办理,同时将转办情况告知投诉人。
四、有关单位应在收到投诉处理单后 15 个工作日内回复投诉人,因情况特殊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回复的,应向投诉人说明原因,并告知其回复的最后期限。对投诉内容不实的,应向投诉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五、有关单位应在回复投诉人的同时将投诉办理情况书面反馈联席会议办公室。
六、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投诉的办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按本办法办理的单位,责令其改正,并按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审定后予以通报批评。
七、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投诉处理单
编号:
姓名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单位 通讯地址
投诉内容:
处理意见:
备注:

经办人: 年 月 日 时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

大政发〔2003〕43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五月八日



大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大连市城市区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城市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

第三条 大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检查,市建委负责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组织实施。

县(市)、区人民政府,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先导区)管委会所属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各级民政、规划国土、城建、交通口岸、公安、房地产开发、房产、旅游、商业、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教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养护、使用管理等工作。

第四条 各级残联、老龄委、妇联应积极向本级政府、先导区管委会、有关部门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并有权对本地区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实施监督。

第五条 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发展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同级政府、先导区管委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居民小区、城市道路(含桥梁、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下同)、城市轨道车站、铁路车站、空(海)港站、公共交通、商业网点、医

疗、餐饮、主要旅游景点等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配套建设城市无障碍设施。

第七条 城市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50—2001,以下简称《规范》)的规定。

第八条 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规范》要求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对不按《规范》进行城市无障碍设施设计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九条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要求,在主体工程建设中配套建设城市无障碍设施。对未按规划设计要求配套建设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验收,其主体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条 对已建成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居住小区和城市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没有配套建设城市无障碍设施或已建成的设施不符合要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建设或改建计划,组织所有权人或授权经营管理者按照《规范》要求逐步进行改建。

第十一条 城市无障碍设施养护责任人,应按照规定及时养护城市无障碍设施,并保证其完好和正常使用。

第十二条 严禁损害、非法占用和改变城市无障碍设施的用途。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无障碍设施的,须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并设置警示标志和信号设施。

第十三条 所有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爱护城市无障碍设施,发现损坏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有权予以批评、制止和向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四条 当]事人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五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城市无障碍设施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